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完整版,供应商管理制度(适用于非招标采购场景)

采购帮
2024-03-29 / 0 评论 / 0 点赞 / 58 阅读 / 13138 字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03-29,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部分素材来自网络,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 广告

一、目的

为了规范企业的非招标采购活动,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降低采购风险,特制定本供应商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非招标采购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采购、设备采购、服务采购等。供应商包括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等。

三、供应商分类

  1. 1.潜在供应商:

  2. 定义:潜在供应商是指那些通过初步接触和调研,认为有可能满足企业采购需求的供应商,但尚未经过深入的评估和审查。

  3. 管理措施:企业应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详细的资质审核,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规模、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力量、市场信誉等方面。同时,应收集相关资料并建立档案,为后续的评估和选择提供依据。

  4. 2.合格供应商:

  5. 定义:合格供应商是指那些已经通过企业的评估流程,并且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达到企业标准的供应商。

  6. 管理措施:对于合格供应商,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促进供应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企业可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供稳定的订单等方式,巩固与合格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7. 3.不合格供应商:

  8. 定义:不合格供应商是指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问题,或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严重违约行为、质量问题、服务不佳等情况的供应商。

  9. 管理措施:对于不合格供应商,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如要求供应商限期整改、减少订单量或暂停合作等。若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改善,企业应考虑终止合作关系,并从供应商库中移除。

  10. 4.战略供应商:

  11. 定义:战略供应商是指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供关键资源或产品,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供应商。

  12. 管理措施:企业应与战略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资源共享、市场开拓等方式,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企业应定期对战略供应商进行战略评估,确保其始终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

  13. 5.临时供应商:

  14. 定义:临时供应商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如紧急采购、市场变化、现有供应商无法满足需求等,临时参与企业采购活动的供应商。

  15. 管理措施:对于临时供应商,企业应严格控制采购规模和合作范围,确保采购活动的透明性和合规性。同时,企业应对临时供应商进行必要的审查和评估,以保障采购物品或服务的基本质量和安全。

四、供应商库的建立与管理

  1. 1.供应商库的建立:

  2. 信息收集: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供应商信息,包括行业展会、专业杂志、网络搜索、供应商自荐等,确保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3. 初步筛选:对收集到的供应商信息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不符合企业基本要求的供应商,如资质不全、规模过小、信誉不佳等。

  4. 资质审核:对通过初步筛选的供应商进行详细的资质审核,包括企业资质、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财务报表等,确保供应商具备合作的基本条件。

  5. 档案建立:为每一个潜在供应商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产品服务介绍、历史业绩、合作案例等,为后续的评估和选择提供参考。

  6. 2.供应商库的管理:

  7. 动态更新:企业应定期对供应商库中的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以反映供应商的最新状况,包括企业发展、产品更新、市场变化等。

  8. 分类管理:根据供应商的类型、规模、合作情况等进行分类管理,便于企业在不同采购场景下快速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9. 风险评估: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供应风险、质量风险、合作风险等,以便企业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10. 绩效跟踪:建立供应商绩效跟踪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绩效数据,为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提供依据。

  11. 3.供应商库的维护:

  12. 持续评估:企业应持续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包括定期的现场审核、产品质量抽检、服务满意度调查等,确保供应商始终符合企业的要求。

  13. 沟通反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向供应商反馈评估结果和改进建议,促进供应商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14. 合作发展:对于表现优秀的供应商,企业应提供合作发展的机会,如优先采购、共同研发、市场推广等,以巩固和深化合作关系。

五、供应商评估与选择

  1. 1.评估标准制定:

  2. 企业应根据采购物品或服务的特性,制定一套全面的供应商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应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力、交货能力、服务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财务稳定性、环境与社会责任等。

  3. 为每个评估指标设定权重,以反映其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

  4. 2.评估流程执行:

  5. 资料审查:对供应商提交的资料进行详细审查,包括企业资质、产品认证、历史业绩等,确保供应商符合基本要求。

  6. 现场审核:对潜在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评估其生产能力、质量控制流程、研发实力等,确保供应商具备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

  7. 参考调查:通过市场调查、客户反馈、行业评价等方式,了解供应商的行业地位和声誉。

  8. 综合评分:根据评估标准和实际调研结果,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分,形成评估报告。

  9. 3.供应商选择原则:

  10. 质量优先: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

  11. 风险分散:避免对单一供应商过度依赖,通过多元化供应商策略分散采购风险。

  12. 长期合作:倾向于选择有长期合作潜力、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供应商。

  13. 持续改进:鼓励供应商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14. 4.试单与评估:

  15. 对于新供应商或评估结果较好的供应商,企业可先进行试单,通过实际合作检验供应商的综合能力。

  16. 试单后,根据供应商的表现进行再次评估,以确定是否进行长期合作。

  17. 5.供应商关系管理:

  18. 建立供应商关系管理机制,定期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解决问题。

  19. 通过供应商大会、业务对接会等形式,加强与供应商的互动,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六、供应商合作与管理

  1. 1.合作协议的制定与签订:

  2. 与供应商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质量标准、交货期限、价格条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

  3. 合作协议应包含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估条款,确保供应商的持续改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 2.订单管理:

  5. 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采购订单,确保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6. 对于重要或大宗订单,应与供应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交货要求。

  7. 3.质量控制与监督:

  8.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评估。

  9. 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与供应商沟通,要求其采取改进措施,并跟踪改进效果。

  10. 4.供应链协同:

  11. 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

  12. 鼓励供应商参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实现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

  13. 5.风险管理:

  14. 识别和评估与供应商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供应中断、价格波动、质量问题等,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15. 建立应急预案,确保在供应商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16. 6.绩效评估与反馈:

  17. 定期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估,包括交货准时率、产品质量、服务态度、成本控制等方面。

  18. 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并与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促进供应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19. 7.长期合作关系的培养:

  20. 对于表现优秀的供应商,企业应考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提供稳定的订单等方式,增强供应商的忠诚度和合作意愿。

  21. 与供应商共享市场信息和企业发展计划,让供应商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七、供应商的激励与淘汰

  1. 1.激励机制:

  2. 奖励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供应商,企业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如年度最佳供应商奖、质量卓越奖、创新贡献奖等,以表彰供应商的杰出表现。

  3. 优先权:给予优秀供应商更多的订单机会,或在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此激励供应商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4. 合作发展:与优秀供应商共同开展研发项目,共享市场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供应商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成长。

  5. 长期合同:与关键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供稳定的业务预期和合作保障,增强供应商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

  6. 2.淘汰机制:

  7. 绩效评估: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包括质量、交货、服务、成本控制等方面,确保供应商始终符合企业的要求。

  8. 改进机会:对于评估结果不佳的供应商,企业应提供改进的机会和必要的支持,如技术指导、管理建议等,帮助供应商改进不足之处。

  9. 淘汰流程: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能达到改进目标的供应商,或出现严重违约、质量问题等情况的供应商,企业应启动淘汰流程,减少或停止合作。

  10. 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失信或违法违规的供应商,企业应建立黑名单制度,禁止与其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以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

  11. 3.持续优化:

  12. 市场调研:企业应持续关注市场动态,评估新供应商的潜力和可能性,不断优化供应商结构。

  13. 供应商开发:通过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积极开发新的供应商资源,为企业带来更多合作选择和竞争机会。

  14. 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供应商就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供反馈,企业应积极响应并采取改进措施。

八、供应商关系的维护与发展

九、监督管理

  1. 1.监督机构设置:

  2. 成立专门的供应商管理团队或部门,负责监督供应商的日常表现和合作情况,确保供应商遵守合作协议和企业政策。

  3. 设立供应商管理负责人,负责统筹监督管理工作,及时解决供应商合作中的问题。

  4. 2.制度执行监督:

  5. 定期检查供应商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估、合作、绩效反馈等各个环节,确保制度得到有效遵循。

  6. 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及时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醒、警告、整改要求等。

  7. 3.绩效跟踪与评估:

  8. 建立供应商绩效跟踪系统,收集和分析供应商的交货准时率、产品质量、服务响应等关键绩效指标。

  9.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合作策略和采购计划。

  10. 4.风险监控与预警:

  11. 建立供应商风险监控机制,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市场变化等进行持续监控,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12. 设立风险预警系统,一旦监测到风险信号,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影响。

  13. 5.合规性检查:

  14.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合规性检查,确保供应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环保法规、劳动法规、质量标准等。

  15. 对于不符合合规要求的供应商,要求其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16. 6.反馈与改进:

  17. 建立供应商反馈机制,鼓励供应商就合作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供反馈,企业应积极响应并采取改进措施。

  18. 定期组织供应商座谈会或研讨会,收集供应商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合作改进的方向。

  19. 7.培训与指导:

  20. 对于新加入的供应商,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其快速了解企业的合作要求和管理制度。

  21. 对于需要改进的供应商,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帮助其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十、结语

随着本供应商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我们期待与各供应商伙伴共同营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携手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来源:采购经理人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