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采购的小伙伴对“供应商分类模型”和“供应商敏感度模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可能有的小伙伴对这两个专业词汇还不是很熟悉,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或多或少的能够用到它们所提及的内容。
“供应商分类模型”是站在采购方的角度,以采购金额和供应风险为维度,对供应商进行分分类的一种模型,根据采购金额和供应风险的大小,供应商被分为四种,具体情况如下:
战略型供应商,采购金额大,供应风险大,供应商属于强势供应商,如掌握独特知识产权的垄断型高技术公司。采购金额比较大,可能对其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和其增加沟通的频率和层次,最好在双方企业高层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双方各层次密切的合作和沟通,保证供应稳定性和价格合理性。
瓶颈型供应商,采购金额小,但供应风险高。它们通常提供非标准件,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很低,常常是定制的或者客户有特殊要求的,供应商处于利基市场(NISE),销售面比较窄。因此,对于瓶颈型供应商管理的要点就是:降低风险,保证供应。
一般型供应商,采购金额小,供应风险低。一般是指市场竞争充分的物料的供应商,如包材、印刷品等,或者MRO(维护、修理、运作)采购等,属于买方市场。随时可以找到备选资源,替换成本很低。而且采购分散,总金额也不大。对于这部分供应商,重点是降低管理成本,简化流程,减少订单处理成本。简单说,这部分供应商不作为管理的重点。
杠杆型供应商,采购金额大,但供应风险低。杠杆型供应商相比一般型供应商唯一区别是采购金额大,因此,不能不重视。同时,因为市场竞争充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多家比价议价,价低者得,充分获得成本上的收益。
“供应商敏感度模型” 是站在供应商的角度,以采购金额和客户吸引力为维度,对采购方自身进行分类的一种模型。根据采购金额和客户吸引力的大小,采购方被分为四种,具体情况如下:
战略---盘剥:从采购方的角度来看,此类货物采购金额大,供应风险大,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如果断货或者采购物品质量不佳会给采购方带来极大的损失。但是从供应商角度来看,采购方的吸引力不足,只是因为采购金额过大才维持相关的合作。作为采购,在双方合作谈判过程中,应该向供应商灌输采购方未来的发展计划,并且辅助以采购方社会影响力的案例。提升采购方的吸引力,使得双方能够以“战略---核心”战略地位进行合作。
战略---核心:双方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的合作,更多是建立在未来长期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其余的一些细节,例如:价格、付款周期等因素双方都是可以适当进行让步。因此这个组合,作为采购是不需要特殊管理的。
瓶颈---维持:对于采购方,这个组合采购金额小,但供应风险高。如果断货或者采购物品质量不佳,会给采购方带来极大的损失。但是从供应商角度来看,既谈不上吸引力也没有价值可言。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地放弃这类客户。作为采购,降低供应风险,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年采购量、项目采购量、产品生命周期采购量作为数量进行谈判。另外,对于商务条款,例如:付款周期等条件可以适当放宽。提高吸引力,使得双方能够以“瓶颈---发展”进行合作,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合同。
瓶颈---发展:采购双方都很重视这个组合,只是受限于现有的采购金额,才停留在现有的组合之中。作为采购,我们谈判的重点应该在于降低供应风险。在双方合作意愿强烈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尽早签订长期合同。
一般---维持:采购双方都不是很重视这个组合,是否合作都可以。作为采购是不需要特殊管理的,相关部门有采购需求,进行现货采购即可。
一般---发展:对于采购方,这个组合采购金额小,供应风险低。但供应商却很看重双方的合作。因此,作为采购,在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采购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压低采购成本。并且签订长期合同,锁定价格。
杠杆---盘剥:采购双方都不是很重视这个组合,只是因为采购金额大双发才建立合作关系。采购方想多家比价议价,价低者得。供应商想带来的丰厚营收和利润。因此作为采购没有必要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只需要按照生产计划和库存计划,现货采购或定期采购就可以。确保采购成本低廉是第一位的。
杠杆---核心:对于采购方,这个组合采购金额大,但供应风险低。但是对于供应商不仅采购金额大,而且和看重与采购方的合作。作为采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谈判的过程中尽量争取好的价格和相应的优惠条件,例如:付款条件等,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基于这八种组合,可以为我们后续的谈判和采购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视如下这个问题:
“供应商分类模型”和“供应商敏感度模型”纵轴量化。
这两个模型的横轴:采购金额,是一个可以进行量化的指标。但是作为纵轴供应风险与客户吸引力很难衡量,大多数依赖采购自身去判断。所以使用这八种组合,第一步,我们一定要将纵轴量化,制定出评分项和评分标准,为每一个评分项分配权重。这样对于象限的确定才能摆脱人为因素,更加准确。
以上就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供应商分类模型”和“供应商敏感度模型”的运用,限于个人水品和项目特点,不一定适用与每一个采购的小伙伴。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大家的工作提供一些启发。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采购从业者》,作者:Aric,曾多年从事进出口贸易及其相关采购业务。现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的采购岗位,所涉及的行业包括船舶动力系统配套、户外建筑用栅栏及金融业的相关采购,具有丰富的采购经验。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