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制造企业,通常不低于40%资金流动都在供方采购,为了保障采购的产品能符合最终市场客户的要求,通常都会设置供应商质量管理职能。但是SQE往往与采购部门矛盾重重,采购倾向于价格导向,采购物料出问题了就甩锅给SQE处理,选择供应商更多考虑的是可寻源性和价格。而SQE是质量导向,为了后期少点麻烦,少背锅,因此在供应商选择会提过高的要求,这其实又会减少可选供应商的范围,而且一旦供应商出问题或者配合度不高,就没有耐心去辅导,更多是想办法撤换供应商,想把皮球踢回给采购。站在各自立场上其实都没问题,但从全局上看,可能各方都很努力,但结果可能却很差。而且,如果在同层级上思考是找不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的,必须要回归到上一层级来探讨。
找什么样的供应商,取决于企业最终要服务的客户,因此,底层逻辑上看,其实是选择什么样的客户,决定了需要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而选择什么样的客户,这是战略层面的思考,在确定业务的商业模式时,就必须要考量,是否能以合适的成本和周期,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供方?如果市场上都找不到合适的供方或者供方业务可持续性风险非常高,除非自己做全链整合,否则这个商业模式是跑不通的。这也是近年,很多企业提出战略采购这一概念的原因。而正因为,我们的客户对价格、质量的需求,因此我们对供应商的管理就会产生,关注采购价格的部门,关注质量的SQE部门。回归原点,其实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供方,一起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层级考量,价格、质量,都是支持客户满意的关键要素,它们并不是矛盾,而是应该有机整合的。因此,所谓价格与质量矛盾,其实是缺乏高层供应商管理策略统一指导的缘故。
宋老师总结业界实践验证比较成功的4条供应商管理策略和原则,相信会有帮助。
01重点优化供应商的成本而不是价格
很多人喜欢想办法控制供应商的价格,但实际价格只是表象,而供应商的成本才是根本。如果供应商没办法控制或者优化成本,硬性压低价格只会导致,偷工减料或者牺牲质量或者交付,损害是终端客户。当然成本不只是从会计上来看,而是把重点放在研发、生产、物流货运各个环节中决定整体生产成本的因素。将供应商视为自己制造流程的延伸,从设计、生产数量规划,到下单模式,各个环节都相互合作。这种方法可以省下的成本可以高达10%-30%,而且是一种双赢的合作。远远大于传统采购方式每年价格谈判零和博弈所省下的2%-5%成本。因此,对于高阶的SQ,除了产品质量外,其实还应该设置帮助供应商降成本,只有供应商成本降了,采购价格才有正常下降空间,同时供应商也能保证合理利润增长,这才是与采购有效的互相协同。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