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的误区
采购、外协工作在企业运营中地位十分重要,它的影响往往最直接、最明显地反映到成本、质量上。然而,目前不少企业的采购都存在管理的误区,有些几乎已成通病。
采购只要保证“货比三家”就行了
“货比三家”在采购管理上,把这种采购方式叫作“询价采购”或“选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通常要求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申报采购方案时都要提供至少三家报价,管理者审批就看有没有三家的比价,再选一个价格合适的。
但你觉得这样的管理方法有没有问题呢?其实,很多管理者都可能会发现“货比三家”的方法经常会失灵:这三家是怎样选出来的?中间的代理商算不算数?同样类别的采购这次审批的三家和上次的三家是不是同样三家?会不会有申报者通过操纵报价信息影响审批者决策的可能?为了防备这种可能,我们往往又要求采购工程师只提供客观的报价而不能有任何主观评价,结果上边的问题依然存在,又屏蔽了可能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还免除了申报者的责任。
为什么“货比三家”还不管用?这并不是“询价采购”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配套的合格供方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采购的管理者最终签字选择供应商,表面上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但由于采购人员可以自由询价,从而拥有实际的决策权。这种管理模式不改变,无论怎样“货比三家”都是徒劳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给采购人员的询价活动制定一个范围,这就是“合格供方评审”。“合格供方评审”本是质量管理的概念,但从更广义和实用的角度,就是管理者按照一个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标准,划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以由企业高层管理者直接决定,也可以由一个委员会决定。总之,采购执行人员不能单独决定这个范围,也不能跳出这个范围活动,并要对每次采购活动中这个范围内的决策支持信息负责。
招标“一招就灵”
很多管理者认为招标客观、公平、透明,觉得采取招标的方式引入竞争,降低成本,就算完事了。但有时候招标也不是“一招就灵”。为什么要招标?什么情况下该招标?还有什么情况可以采用更合适的采购方式?这涉及到采购方式选择的问题。目前,常用的采购方式主要有: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
评论区